外文应先翻译后吸收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记者 傅振国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江蓝生女士8月30日在人民网做嘉宾访谈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任何文化要想增强表达力,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都要向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吸取营养,语言也不例外。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有益有用的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于字母词也应抱着这样的态度。”
对于汉语要吸收外语营养,丰富汉语的表达力,我们与江女士持相同看法。只是以何种方式吸收,我们与江女士的看法完全相反。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先翻译再吸收。江女士的看法是:字母词可以不翻译成汉字,而是以外文字母的形态直接插入汉字汉语之中。分歧如此简单:一个要翻译,一个不要翻译。
一个是西文字母形态,如潺潺流水;一个是方块汉字形态,如巍巍高山。各美其美,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特质。如果让字母词不加翻译直接入汉文,那就根本做不到如江女士所说的“在借鉴吸收中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翻译而后吸收,是汉语吸收外语古往今来的原则。在古代,从西域吸收“葡萄”、“骆驼”;从佛教吸收“世界”、“庄严”、“圆满”。在近代,从英语中吸收“坦克”、“沙发”、“吉普车”,从日语中吸收“政府”、“党”、“方针”、“政策”。在当代,从英语中吸收“可口可乐”、“电脑”等,都是翻译后才进入汉语言的。
翻译而后吸收,是各种语言文字相互吸收的普遍原则。有人举例说,英语不也是吸收汉语吗?是的,但它也是翻译成英语,把汉字形态变成了英文字母形态,而不是直接把汉字搬过去。例如,英语单词中的“silk”,中文意思指“丝绸”,是用音译的方法借用过去的。还有“关系”,在英语中称为“guanxi”,也是把汉语英化。哪里像今天的中国这样,直接把西文字母词搬到汉字中。在方块汉字的阵列中,隔几行有几个外文字母,真像是我们满头黑发中插上几根金发,在我们黄皮肤脸上贴上一块白皮,不协调、不和谐、不美观。英语中如果时不时插上几个汉字,也很刺眼,也不美吧?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应用,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字母词越来越多。就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第3版收录了39条,第6版增加到239条。100年以后的《现代汉语词典》,会不会收录1万条?那还叫汉语吗?另一个结果是,由于字母词大量采用,给人的错觉是英语可以直接进入汉语,多少年、多少代后,真有英语代替汉语,汉语终至消亡的危险。
旗帜鲜明维护汉语尊严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 马得清
《现代汉语词典》是收录现代汉语词语的词典,这是常识。但如今我们的编纂者却违反常识,把英语词汇编入现代汉语词典,且还要给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那还不如干脆就叫《现代汉语英语词典》。
有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花在学习英语之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学习汉语的时间。在很多学生心中,汉语的地位实在没有英语高,似乎他们觉得生来就是中国人,也就用不着花费时间钻研汉语了。这样的趋势十分危险。
作为从事一线汉语基础教学的教师,笔者呼吁:维护汉语的纯洁和尊严要旗帜鲜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含糊,因为维护汉语的纯洁和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民族母语的纯洁和尊严。
字母词进汉语词典有必要
■湖南省永兴县第一中学 陈朋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师,我在开学前就早早准备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当今我们身处语言文字信息量大、传播形式多样的环境,教师们在上网、读书、与学生的口头交流中,经常会遇见PM2.5、Y染色体等词语,要得到大众认同的解释,就需要查阅最新版的辞书了。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语言文字的工具书,是为了满足读者需要而编纂的、将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整理出来、促进汉语规范使用和有效传播的一本辞书。吸收新的西文字母词进入汉语词典,有益于促进汉语与英语的对撞、融合与共存。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4日第2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猎头服务 - 防骗手册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誉保证。并提供招聘会信息、人才市场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