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州区孙家镇兰草村阳光明媚,高远天空下的茶山明净亮丽。村民喜言:“几年前,两千余亩茶叶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让咱们增收有了依靠。”
改变这一切的,是250万元奖补资金的注入。有了这笔资金,茶园绿了、茶山火了、茶农增收了。
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的“四进三回”,是破解要素制约、加速资源流向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重庆着力搭建“进和回”的平台、拓展“进和回”的领域、畅通“进和回”的渠道、优化“进和回”的环境,使广袤乡村成为要素“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的创业创新乐园,促进乡村振兴活力不断激发、成果不断涌现。
乡村之困:优质要素严重短缺
重庆拥有8.24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与近3200万常住人口,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是一道“必答题”。
过去一年,重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47.87万亩,产量220.1亿斤,创近16年新高。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缩小至1.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24:1、较2023年缩小0.04。全市连续两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重庆农业更有效益、农村更有活力,农民更增收益。
然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最大短板和潜力,依然在山区库区和广大农村。
“我们这里说的城乡融合,其实更多是如何把城市的资金资源、经营理念和人才导入到乡村中去,从而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汇聚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其中人口流失是最大痛点。
一份资料显示,过去10年,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净减少349.5万人,青壮年外流导致“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业生产主力,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31.9%。
“我们村靠近摩围山景区,村里的基础条件和设施在周边算‘佼佼者’,尽管如此,村里在家的仅有300余人,是户籍人口的1/3,且多是老人或学生,青壮年外出务工现象比较普遍。”彭水县润溪乡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霞介绍。
人口流失,自然导致人才缺失,从而影响着乡村产业发展和村庄经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曾对此做过调研,其中一个调研区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9家,经营困难的就有666家。经营收益上,年收入大多在50万元以下,平均经营收益率仅为19.9%。
缺人,也缺科技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2.5%,低于全国平均0.7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6.7%。
此外,还有空间割裂加剧资源错配的问题——全市38个区县中,18个属于脱贫地区,部分偏远山区仍面临“要素虹吸”难题。
一言以蔽之,优质要素严重短缺,阻碍着村民的共富之路,导致了城乡资源单向流动的困局。
破局之举:要素人才双轮驱动
如何破局?重庆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四进三回”行动。
“充分发挥高端要素对乡村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造血能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刘娟认为:规划先行,再聚集科技、经营、资金等要素,从而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她坦言,一些地区的村庄规划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村庄还处于无规划、自然发展的状态。有的地方虽然编制了村庄规划,但短板明显,并不实用,“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其放在了‘四进三回’首位。”
经营方面也是如此。乡村无疑需要通过经营,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但由于缺少懂经营、懂市场的人才,许多乡村的资产资源并没有被有效盘活。来自市农业农村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有40多万套闲置农房,但盘活情况并不乐观,其原因在于:一是这些农房周边配套不完善或缺乏资源,很难吸引社会人士的关注;二是缺少规范出租交易平台,供需双方信息不通畅。
另外,目前全市3.2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企业牵头的不足5%,还多是“半路出家”的跨界经营。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掣肘外,“软件”上也存在不足。“乡村也应该有‘营商环境’这一说法,尤其是要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来促进乡村治理,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保护村民权益。”刘娟认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素、关键变量。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市许多乡村都面临着“空心化”,正因为如此,市里将“三回”的主力军定为能人、青年和务工人员,他们有乡村情怀、有市场意识、有经营理念。
记者梳理发现,我市已连续3年持续推动“四进三回”行动:2023年开始进行系统调研和谋篇布局,2024年将“四进三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1月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到实施“四进三回”行动。
“通过‘四进三回’盘活资源资产,最终落脚点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该负责人解释。
探路之旅:架起城乡互通的“桥梁”
三年探索,不少地方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空间规划是要素流动的“导航仪”。
春光如诗,行走在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可见各种水生植被绿意盎然;荷塘中,早荷飘逸,随风起舞,别有一番韵致。“以产定居,在镇域范围内统筹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技术创新是农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3月31日,位于永川区的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科研基地,一台采茶机器人的机械手灵活地在茶树上移动,精准地抓取嫩叶,动作一气呵成。这台采茶机器人由重庆邮电大学与市农科院茶叶所共同研发,可实现对茶叶的无损采收,大大提升了采茶的效率。
村庄经营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尝试。
奉节县康乐镇铁佛村,脐橙花果同树的盛景正在上演。“我们探索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企业化运作,建成3条脐橙深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11个保鲜库,脐橙合作社年收入达3000万元。”康乐镇党委书记唐可人表示。
资金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4月7日,彭水县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平坦宽阔的马路边,路灯整齐排列,两旁的48户民居已完成立面改造——农行重庆分行在此投放的“乡村人居环境贷”,让这里的环境焕然一新。
而人才回流则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带来内生动力和乘数效应:在巫山,“90后”青年王晨宇返乡创办耕田而食电子商务公司,推动巫山脆李自营出口;在酉阳,何权艳等人组成了乡村产业运营团队,将何家岩村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潼南区花岩社区,得益于区里的机制创新,社区聘请了来自四川遂宁的高级农艺师为产业村支书,农文旅融合发展更上一层楼……
就在4月,我市将启动“2025金融助力重庆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行动”,预计可孵化100个农村创业项目;同期,由市农业农村委、团市委主办的青年大学生进乡村“乡村CEO”培育与选聘活动正式启动,不少青年大学生跃跃欲试。
从“要素下沉”破局资源错配,到“人才回流”激活内生动力,重庆“四进三回”行动以改革创新之笔,在城乡二元结构间架起要素流动的“桥梁”,一幅“资源进得来、人才留得住、产业兴得旺”的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