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有个姐妹——“三七女生节”,这已成为高校的趣味文化。但今年“三七节”后就有女生吐槽“没意思”。有位北京高校的女生爆料说,她所在的文科学院男生稀少,学生干部为了照顾女生们的情绪,不得不“半夜出动”,在学院门口摆上一些装饰,营造过节气氛。
女生节所牵扯的高校“女生文化”,如今广受关注——传统高校“男多女少”局面正被打破,“阴盛阳衰”之风盛行。不止是我国,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女孩们都赢得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问题也来了:大学里,女生多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态是否因此发生改变?如果有,具体的变化又是什么?
【观点擂台】
大学“阴盛阳衰”?还远没到那时候呢!
大学里的女生是比过去多了,但只是多了一点,怎么就下了“阴盛阳衰”的判断?要知道,在很多综合型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以及理工科大学,男生还是占据多数的。如果要继而说因为“女生多”影响校园生态,那更是荒谬。要谈大学的整体生态,师生是不可分割的。现在的大学教师队伍里,男老师还是占据绝对多数吧?!
按照我的看法,所谓“男孩危机”或者“男生危机”是被过分夸大了。这种观点通过教育界人士之口被传播,更值得商榷。为什么男生成绩好是应该的,女生超前了就是教育有问题?
记得晚清的时候,女子开始走出家庭到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又兴起自由恋爱。那时社会舆论就曾长吁短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最近100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女性整体受教育的机会都在增多,与之相应,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应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潮流。
当然,女孩入学的比例提高,和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过去的多子女家庭,考虑到学费等实际因素,家长的决定往往是男孩优先上学。但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后,优先上学的选择就不存在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担心女生太多会继而对大学、社会造成所谓的负面影响,这种论调只能说是男权“受伤”后的焦虑。(陈雁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女生太多对创新不利
把学术当职业,就像跑马拉松,需要长时间全情投入。但恋爱、结婚、生育是摆在很多女性面前的“三大关”,当家累日趋繁重,还有多少女性能确保自己的大量精力不会从工作转移到家庭?
现代社会虽然男女平等,但性别终有差异,男女社会角色本有分工不同。对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来说,当成员普遍“恋家”,贪图稳定,内部缺乏冲劲,这不能不说是危险信号。(查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男女比例呈“二八”,文科惨了
2月2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中央喷水池边,高三生家长围圈而坐。这一天,正是自主招生笔试的日子。但家长们的闲聊,却差点酿成“争吵”。
“我儿子今年就考上外。班主任老师动员时说了,外语类学校历来男生少,男生报考优势明显。无论是录取、就业还是找女朋友,都不用操心。”
“啥?录取也有优势,那我家女儿不是吃亏了?男女公平是底线啊!”
……
阴盛阳衰,在上外已持续多年。这所以外国语教学为传统优势的沪上名校,近年来男女比例一度维持在“二八”左右,有的院系专业跌入“一九”甚至一个男生也没有。不少老师坦言,招生公平的底线纵然不可破,但女生太多,专业发展真的面临很多尴尬。
高分好就业,优秀女生蜂拥而至
上外西方语系主任陆经生案头,放着一本学校内部印发的就业“蓝皮书”。其中显示:西语系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
西语系开设了多个小语种专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荷兰语……最近几年,这些小语种在社会上很“热”,毕业生经常被用人企业抢光或者被提前预定。
但研究每年的生源明细表,尤其是把“录取分”和“性别”两栏对着一起看,陆经生发现了一个难解的“死结”:因为就业好,所以考分高;因为分数高,能上线的女生就多;又因为是语言类专业,男生大多不“感冒”……一环套着一环,这个专业常年“女多男少”。2011年,葡萄牙语专业一个男生都没招到。
招生和就业,被形象地视为大学的“进口”和“出口”。陆经生说,从“出口”的就业情况衡量,职场虽然有“重男轻女”传统,但西语系毕业生从不发愁。由于精通“小语种英语”,外加有的小语种专业隔年甚至每四年才招一次,好工作往往会自己找上门。
求职偏好变异 客观上导致人才浪费
高就业率下,却有隐患。
“如果阴盛阳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专业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陆经生所指的“专业起跑线”,其实是一个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程度。
“女生们对于好工作有一种共识:钱多,事少,离家近。”一位学生辅导员向记者证实,女生就业大多青睐跨国公司、金融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格子间”。有时候,一些成绩优秀的女生相互比拼“好工作”,比的甚至只是公司办公楼所在地。“在市中心,就觉得工作有面子;如果在市郊,即使拿到offer也要考虑考虑。”
但这种人才流向和基于女生特点的求职偏好,和非通用小语种专业开设的初衷渐行渐远。
和普通应用型专业不同,开设非通用小语种专业,和服务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无论是国家政治、外交舞台,或是渴望“走出去”的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都迫切需要通晓小语种的人才。但这些岗位几乎都有一条要求:要接受经常出差甚至远离家门的外派工作。不少岗位因为工作环境需要,限招男生。
尴尬显而易见:女生考进了好专业,却对既专业对口又有发展潜力的好工作不感兴趣,那这个专业的价值何在?
抛弃专业就业,学科发展前景堪忧
小语种专业的高就业率下,其实还隐匿着一个事实:很多毕业生就业以抛弃专业为前提。
据记者了解,上外开设的20多个非通用小语种里,还包括越南语、乌克兰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希伯来语等。以希伯来语为例,2012届毕业生中,除了一两个同学赴国外深造,勉强算“专业对口”外,其余毕业生均未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不管是热门语种还是冷门语种,小语种专业人才总体上是缺失的,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陆经生感慨,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是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象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开设一个小语种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还得回答方方面面的疑问。比如,小语种专业的人有没有出路?
根据业内人士的看法,上海发展小语种的步子还不够大,甚至已经落后了。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非通用小语种达50多种。若和国外大学比,差距更大。美国哈佛大学开设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开设8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开设有60多个语种。
如果上海的高校也要大力开设小语种专业,那么开设的“合理性”是什么?如何回应大量毕业生抛弃“专业”就业的质疑?
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早年都曾出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因素,试图在小语种专业降分录取男生,结果引起极大争议。
根据教育部规定,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时禁止区分男女划线。
死守“男女平等”的招生底线,又要伺机寻求突破,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不得不取道提前批志愿,试图在提前录取批次做些调整。
不少专家认为,对小语种这类专业来说,如此幅度的调整只是“杯水车薪”。过高的女生比例和女生的就业偏好,让小语种专业不得不陷入“有没有市场用人需求”的拷问——其间接结果是,它会大幅延后更多小语种在高校诞生并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时间。
男生优势明显的理工科,女生也多了
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人。在高分考生段,女生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长。
走进高等学府的女生不仅多了,而且还越来越强。
一些综合类“985”高校,女生入学的比例已超过男生;拿奖学金、直研,尖子生的跷跷板正在向女生倾斜;除了文科,传统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大学里,女生也多起来了;而以往以男生居多的硕士、博士教育阶段,如今也上演着巾帼不让须眉。
女生,正悄悄改变大学的生态。
女生未必只是应试能力强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方帼萍,曾任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当年这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3∶2。但这两年,男女比例基本达到1∶1。
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这类传统理工科院校,女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剖析高校的“阴盛阳衰”,不少教育界人士一度认为,根源在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考核偏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即便是物理、化学、生物这类带有动手实验性质的学科,在高考时也可以通过背诵、强化训练获得高分。在这种崇尚“听话”教育和“死记硬背”的考核面前,活泼好动又不服管制的男生大多是失败者,女生则因为更适应应试环境而取得不俗的成绩。
如果换些科目,增加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女生就不会领先了?
一些带教过女研究生和女博士生的高校老师觉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或者说,女生的能力被大大低估了。
方帼萍以她所在的生物工程专业举例。生物实验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起男生的大大咧咧,女生其实很有优势。
“你觉得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同类实验,你和男同学的差异在哪里?”回答记者采访时,华理的一位女生直接给出答案:干体力活不如男生。“男生一个人能抬得起的氮气瓶,女生可能就需要三四个人合力搬。”
女生一多,理工男不再沉闷
当传统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专业涌进越来越多的女生,不少“当事人”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班级的气氛活跃不少。
就读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小吴同学说,班级里的男生大多和他一样,比较羞涩。可有女生在,情况就不同了。“班级集体活动一般都是女生发起,她们组织大家聚餐、唱歌、打牌,同学间的互动因此多起来。”
华东理工大学的女生小丁则充分体会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好处——理工科女生和男生的相处模式比较像“哥们”,经常一起打电脑游戏。让她颇为感动的是,冬天女生大多怕冷,宿舍热水用量比较大,造成热水机超负荷工作,经常会出现故障。有时候一栋宿舍楼中的四台机器只剩一台在运转,这时,班里的男生就会在自己的宿舍楼打好热水给女生送去。
“男女宿舍楼中间隔了一条商业街,男生常常从后门铁栅栏的缝隙中和女生完成热水瓶的交接,这也算冬天里的一道温情风景吧。”小丁打趣道。
女生再强,就业压力也大
对多数大学而言,女生过多引发的直接问题是就业难。和高校“阴盛阳衰”局面形成倒挂,用人单位更青睐招募男生。对女生来说,这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压力。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刘宪权说,该学院去年新开的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共40个名额,招生时“在不突破公平底线的原则下尽了最大努力”,男生勉强凑够四分之一。“过去总认为男生到高中以后可以冒出来,现在读到研究生也冒不出来。”
最典型的是公检法机关的岗位。要当公务员,先参加“国考”;要进司法机关,先通过司法考试。刘宪权说,经过两大“天下第一考”的筛选,能够留下的男生寥寥无几。再加一轮面试,女生大多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几轮大战下来,男生一败涂地,用人单位只能“二选一”:要么不招人,要么招女生。
客观地讲,用人单位需要适应时间。以检察院公诉部门为例。“法学专业的女生多了,有人也慢慢进入公诉员队伍。一段时间后,女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坊间甚至流传着一则笑话:过去的“公诉处”,由于如今吸纳大量女性就职变成了“母诉处”。而在法院里,一些受理调解工作的部门,也开始器重女性。
与工科对应的技术类岗位通常“男性优先”,“虽然工科女就业会遇到一些阻力,但从用人市场趋势来看,一些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女生就业的岗位,现在也开始慢慢接纳女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熊海贝教授以她熟悉的土木行业举例,“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在这行做出头的工程师里,已有不少是女性。”熊海贝认为,眼下的关键是要为女生争取更多平台,让她们展示能力,加入职场公平竞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猎头服务 - 防骗手册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誉保证。并提供招聘会信息、人才市场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