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华撰文《“老年痴呆症”等词应退出汉语体系》,提出:“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汉语文化复兴之势日益明晰,汉语的现代转型问题不容回避。应当以现代平等理念引导语言的革新,去除歧视性话语,推动汉语文化完成现代转型。
“老年痴呆症”是歧视性词语吗?
针对词语是否带有歧视性这一问题,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张猛教授表示,“歧视”之类,生于人心,无关词语。任何词语都是符号,本来没有歧视性。歧视性的有无,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特定的词语,由特定的人群使用,会被赋予歧视性。如纳粹分子口中的“犹太人”,元朝蒙古人口中的“汉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右派”等。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张教授也认为,提出废除被认为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实际是一场“名”与“实”之争。张教授说,以“老年痴呆症”为例,不管选用哪一种称呼,所指现象基本相同,只是突显的方面不同。语言的功能是交际,语言符号本身与其所指代的现实现象是独立的,不是一回事。
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说,“自称草根是自嘲,自称‘屌丝’是自贱”,引发了网友关于“屌丝”一词的热议。有的网友认为“屌丝”一词已成流行语,当自称“屌丝”由个例变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之后,该词也就脱离了它的本身意义,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说的时候并不一定有那么严肃、严格的定义,没必要太较真。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屌丝”一词带有歧视弱势群体的意味,而且很不文雅,这样的称谓十分不妥。可见关于词语的歧视性问题见仁见智,难分对错。
汉语转型迫在眉睫吗?
王晓华教授提出,所谓汉语文化的转型,是指以批判、选择、整合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完成汉语文化从前现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升华。要推动汉语文化完成现代转型,亦须创造出相应的语言体系。以平等这一现代社会的核心理念衡量现代汉语,其中譬如“父母官”、“打工仔”、“垃圾佬”等词语,依然显露出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人们言说汉语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不消除这些欠缺,汉语的现代转型就难以完成。
“汉语转型”真的迫在眉睫吗?这不是个单纯的问题。张猛教授认为,汉语和世界上所有语言一样,需要简洁、明确,也需要优雅、生动。但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者的问题。比如,若说惯了、听惯了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能责怪语言出了问题吗?若“瞎子点灯白费蜡”、“哑巴吃黄连”等禁止使用,那么“盲人摸象”、“瞎子阿炳”、“独臂将军”、“郭橐驼”等等是不是都要“转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全体使用者公有的工具,不可能脱离历史、脱离使用者而按照个人意志完成突变。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刁晏斌也不甚认同“汉语转型”一说。他举例说,有了“盲人”后,“瞎子”并未消失,这非常值得深思。也就是说,即使说法上改变,在人们的脑海中,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所谓的“转型”也未必能如愿实现。
汉语怎样发展才能日益完善?
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词语典》修订、发行。新版本词典收录了许多时髦词汇,如“给力”、“雷人”、“宅男”等,然而“剩男”、“剩女”等词却被拒之门外。负责主持第六版修订工作的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社科院研究员江蓝生表示,“我们不收‘剩男’、‘剩女’,是因为不能够及时结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们说成‘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可见,随着《现代汉词语典》、《新华字典》等权威字典辞书的修订,汉语中一些不合时宜、不合理念的说法正在逐渐消失,汉语体系实际上正在进行着悄然改变,这些改变都意味着汉语正向着完善之路一步步走近。
汉语若想更加富有生命力,不断丰富完善,进行符合现代理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免的。然而,转变并不等同于转型,是否就废除所谓歧视性词语而掀起“汉语现代转型”的浪潮尚不可定论。汉语之发展和完善是循序渐进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即便是在字典、词典中删除某些词语,在广大群众的脑海中,这些词语以及其背后的理念也是要随着社会发展,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除。与其大谈汉语转型不如从汉语使用者的思想理念改变上下工夫。
【链接】
被认为有歧视性、受到争议的词语举例:
身体歧视:瞎子、哑巴、独眼龙、罗锅、缺胳膊短腿、瘫子、残废
性别歧视:妇道人家、妇人之见、破鞋、长舌妇、母夜叉
年龄歧视:老不死的、老废物、老家伙
其他歧视:大老粗、老古董、睁眼瞎、盲流、农民工、弱势群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猎头服务 - 防骗手册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誉保证。并提供招聘会信息、人才市场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