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的涌现,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一种引导,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亮相,同时某些传统职业逐渐消亡,这是发展规律。”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董事长苏华委员说。
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表示拟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新职业。这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职业变迁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就业观念的变化。
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产物
《工人日报》记者发现,新技术、新经济是此次公布的15个新职业的显著标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名称里就带有技术字样。而新职业中涉及人工智能这个新经济宠儿的就有6个。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整个职业结构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低端职业占多数逐渐变成中高端职业占多数。
“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显然会带来就业的增加。对应看,什么样的经济类型和技术领域,就有什么样的岗位需求。”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张明华委员指出,某些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产物。
一批新职业兴起,另一批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旧职业则退出历史舞台。铁路扳道工、弹棉花手艺人、寻呼转接员……根据2015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有205个曾经耳熟能详的职业不再收录其中。
“科技和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标准处处长葛恒双认为,职业类型是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具体呈现。
新职业与新商业模式形成互动
一些新职业是顺应经济发展的产物,另一些新职业则是有前瞻性的企业家或资本力量主动创造出来拥抱市场的,试图借此抢得先机。
“共享护士”虽然不在人社部拟发布的15个新职业之列,但是近来很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更是被业内视作政策上的支持。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委员告诉记者:“‘共享护士’是很好的创意,但医疗领域里的任何创新都必须以安全为首,并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他指出,现在的互联网医疗有些非常棒的模式,可以整合医疗资源、进行商业创新,对市场发展来说有很大的益处。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商业模式在催生新职业的同时,新兴人群的出现以及他们新的消费习惯,又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就业模式。
去年发布的覆盖全国主要的一二三线城市、800余种新职业的《2018年新职业人群工作生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新职业人群的收入水涨船高,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去健身房锻炼的习惯,共享健身房、微型健身仓、流动性健身教练等随之兴起。
新职业呼唤教育、法律等新配套
“我在开两会前,专门去了抖音调研,发现他们后台基本都是90后年轻人在不同岗位运营着,而前端是各类主播。”在文艺界别小组讨论现场,一位委员指出,很多新职业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产物,社会面对新职业的心态正在变得更加开放。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2015年修订后,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新增了快递员等职业。
对此,苏华委员指出,新职业的出现,呼唤教育、法律、培训等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比如,要给予学生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育,帮助其快速适应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据介绍,在教育领域,不少高校也陆续“抢滩”开设适应新经济业态的新专业。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2016年,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率先开设本科的大数据专业;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第二批成功申请到该专业的高校;而到了2018年,获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了200多所。
一些代表委员则表示,新职业的出现,相关职业技能和行业企业的评价也需要不断规范。
据悉,今年1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26个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涉及的职业包括中式烹调师、智能楼宇管理员、汽车装调工等。此外,人社部将陆续开发行业企业评价规范。
“新经济、新常态对求职观念、心态、知识、能力等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刘光萍代表说,新职业中有不少灵活就业方式,比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这对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