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人才网

感悟生命就“装死” 女大学生生前葬礼引热议

  电影《非诚勿扰2》中,男主角秦奋为患上绝症的好友李香山举办的一场“人生告别会”,让人印象深刻。近日,在湖北省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一名女大学生也以这种方式体验生命的意义。这场特殊的“人生告别会”引发市民争议。有市民认为不吉利,也有市民主动参与,认为这种生命教育很有创意。(4月1日《北京晨报》)

  支持

  对死的冷静思考

  点燃新的感悟

  据了解,在“人生告别会”仪式上,这名女孩紧闭双眼,躺在布满鲜花的“寿床”上。低沉的哀乐声中,她的一群“生前”好友围绕在寿床旁,为她默默祈祷,并将叠好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她身旁。此时,旁边的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同学们对她“生前”评价的VCR。5分钟后,“追思会”结束,这名女生“复活”。她感叹:“躺下的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变了,突然有一种好好活下去,享受每一天的念头。”的确,一个人经历了“人生告别会”之后,一定会有人生中的真言要表白,一定会有人生中的情感要流露。

  应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而“人生告别会”的出现,却让我们浮躁的心理,有了一次宁静的思考。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也许我们还有许多事业尚未完成。也许我们虚度了人生中的许多美好时光。也许我们在生活中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也许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失去了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

  经过冷静的思考以后,我们肯定会感叹人生中的许多遗憾。心里忍不住跳出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假如再给我一次“生”的机会,我将会怎样怎样……

  王传言

  ■三言两语

  ●人要是能倒过来活多好,一睁眼就是100岁,然后一天天地年轻,有了“100岁”的经验和岁月磨炼,人们知道人生的下一步应该如何去走。

  ——金春旭

  ●“生死体验”,可别成为某些部门和机构的“独有权力”。

  ——路志伟

  ●挺好的,死过一次,会激励我们在事业上、家庭生活中,应对“危机”的挑战。

  ——杨宇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点燃自己心中的那盏明灯,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努力地活着,用信心和汗水书写自己人生足迹的每一步。

  ——胡斌

  ●电影中的形式出现在现实中,表达生者对于自己追悼会的模式进行的预演,并无不可。

  ——王磊

  ●拿着自己生的时刻体验死亡的感受,从中能够学习到对于生命的感悟,从而好好过每一天。

  ——沈卫东

  ●经历死亡,可以给更多的人启迪。

  ——牛军

  ●多些感悟吧,生命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生命在荒废的过程中度过的话,那将是碌碌无为的一辈子,如果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的话,这样的人生才充实。

  ——马宜川

  我认为,“人生告别会”给人们最大、最深、最强的感触是:人生如此短暂,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种对死的冷静思考,点燃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新的希望,一种新的态度,一种新的感悟。彭爱珍

  析因

  是一种拓业探索

  “生前葬礼”是耶非耶?看待这种“生死体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受自然也会大相径庭。笔者虽然认同其中蕴含的“珍惜生命”的积极意义,但也并不认为有些市民觉得“难以接受”就是观念守旧。若是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我看倒不妨把“生前葬礼”视作一种拓业探索。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湖北武汉这场“生前葬礼”活动的主要尝试和参与者,是该市一家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由此不难揣测,这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们,其将来的择业方向,殡葬行业无疑是一个重点。而近些年来,全社会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就业谋职殊为不易,别说有编制的“正式环卫工”会引得高学历毕业生趋之若鹜,即便是长期以来怕人“另眼相待”的殡仪馆岗位,恐怕也早不是读过“民政职院”就一定能够轻松进入了。

  时移事易,如今有一种就业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既要靠政府部门的广开门路,更要凭自己的努力探索。由此可见,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策划和展示“生前葬礼”活动,就不仅仅是种于社会有益的“珍惜生命”广场秀,同时也隐含了这么一层潜意:通过“生前葬礼”的尝试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从中产生乐观对待生命的“思想洗礼”,进而愿意在某种时候来“亲身感受”一番,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开拓的全新创业选项吗?

  “生前葬礼”是一种拓业探索。有了这样的旁观思维与视角,对于活人“装死”的“另类体验”,我们就可以尽量以包容之心,真正感悟其对生命重视的苦心体现;同样道理,对于那些少见多怪、一时难以转过弯来的看客来说,你自然能够坚持己见,却也无妨从支持“拓业探索”的思路,对职业学院学生打起的“创业广告”,多一份善意鼓励。司马童

  反对

  感悟生命

  不必“装死”解读

  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意愿,但最重要的是它蕴藏着一种神圣,诠释着一种生命的价值。人活着,承载着一种希望与信念。强者弹奏生命激情的乐章,弱者懦夫寡志,庸碌无为。

  人死去,或许是一种规律,一种升华,一种解脱。为客观规律而死,是一种回归;为升华而死,是一种精神;为解脱而死,是一种无奈。

  生命是神圣的,如果用“装死”解读,你感悟的只是生命的遗骸,而不是生命价值本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价值来,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活着真好”,不完全是指活着衣食无忧,死后有豪华葬礼,而是指自己活着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追悼会上,对逝者作生平简介,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启示。哪怕有的人一生平淡无奇,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之事,但他能坚强地活一生,尽到了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纪念的。

  但像逝者扮演的做法,人为献花,播放扮演者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人生经历,不仅是把生命视同儿戏,也不可能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大可不必。

  笔者建议,如果我们真要“感悟生命”,不妨到烈士陵园或自然灾害发生地。来到这些地方,可能我们真的会感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爱护。通过这种形式的感悟,也许我们真能感悟生命的价值,让生者活得更美好。 万吉良

  评判

  创意不足悖论有余

  有的人质疑这样的方式,其实人类的智慧永远也不能真正抵达死亡的时刻。比如曾经出现的墓地宾馆,让人体验一下在棺材内的感觉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生前进行追思会和在棺材的宾馆中体验死亡之后的感觉从表面上看能够在生的时刻体验死,但一个现实就是,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真的死亡。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体验罢了。这种形式和体验的结果就是沦为一种作秀的方式在招摇撞骗,甚至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商业的模式,那样的话就走向了体验死亡的背面,非但不需要有这样的方式且多余。

  不过,生前追思最为悖论的一点是人还活着。既然如此,那些悼词,那些人们的感言都将不会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当事人喜爱至极的话,他可以说一些热泪盈眶的话;但是如果对她真的有芥蒂的话,在这个时候也不会诉说出自己的心声。所以,古人说盖棺定论是有意义的。那就是,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够下定论,如果活着的时刻,那些流言蜚语那些真情实感都将不会真正迸发出来成为追思会上的真实内容。因为毕竟这个体验死亡的人还是活着的,不可能将内心的话和盘托出。

  所以,对于这样的生前追思会,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其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死亡的体验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的,也冒犯了很多人的禁忌,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要肯定。但是,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世界中,任何的成分、任何真正体验生命本真的东西都将被蒙上一层质疑的面纱,因为这总是人活着的时候体验到的,死后将是另外一番模样。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誉保证。并提供招聘会信息、人才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