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份心仪工作,开启人生第二阶段,所有求职者都希望这一切一帆风顺。然而,如果太过“一帆风顺”,或许求职者就应该反思了。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招聘一名新人入职,这其中的过程是很繁复的:简历筛选、背景调查、面试准备、劳动合同订立、社保缴纳……诸如此类的入职过程绝不是拿出一张入职表格,让入职者填好就完事的,更不用说公司在求职者“入职”后还提出付费考试。毕竟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而对于求职者而言,如果企业在入职时并未提出任何面试问题或是门槛要求,那么是否要自问一下:这家企业真的靠谱吗?现实是,更多的求职者往往就像本期来访人小杨一样,嘴上说着太奇怪了,心里还是“想试试”的。究其原因,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工作的不确信,以及对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导致他们一步步走进一些企业设置好的陷阱中。
很多人把求职视作一道难题:找不到、不合心意、专业不对口……事实上,这道难题在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课中早就讲过。但是,除了就业信息和面试、求职技巧之外,求职者的心态、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公司类型的辨别……这些看似人人都懂、人人都会的“课程”却成了他们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在就业市场上,设置求职圈套、侵权陷阱的企业层出不穷,法律法规虽说也对他们进行了处罚。然而,这些说到底都是“后置措施”,求职者的权益归根结底还得自己保护。当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工作机会”,没有权益意识,同样会在职场上处处碰壁。司法实践遵循不诉不理原则,没人主张权益,再全面的政策、学校再如何指点迷津都是徒劳。
职场不是学校这座象牙塔,求职前放平心态、理性择业、明确权益,才能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真正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