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所在地区:江苏省 / 徐州市 更新时间:2012-07-12
- 性质:独立学院
- 行业:院校/高等教育
- 注册:未填写
- 规模:10000人以上
- 所在地区:江苏省 / 徐州市
- 添加时间:2012-07-12
招聘职位 |
招聘人数 |
工作地区 |
学历要求 |
刷新日期 |
截至日期 |
专业教师
|
1人 |
江苏省 / 徐州市 |
硕士 |
2012-07-12 |
2013-07-12 |
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为学院路“八大院校”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9个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个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317人,副高职称478人,博士生导师273人,硕士生导师651人;先后有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2人入选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9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113人次和9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16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5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5项,包括“863”项目23项、“973”项目4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52项;申请专利1908项,授权1282项,出版各类著作1340部,编写教材737部。2000年以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太平洋论坛和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2008年,学校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10月,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与国外10所知名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澳大利亚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学院,与德国合作高校联合成立中德学院。2009年12月,我校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共建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2011年1月,学校成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成员。2011年4月,我校与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共建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揭牌。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8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6700多人、研究生89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8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优秀课程16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专业15个、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建设点1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建设点6个。2002年以来,我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678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548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