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
所在地区:吉林省 / 吉林市 更新时间:2011-10-07
- 性质:高职院校
- 行业:高校教育/培训
- 注册:未填写
- 规模:1000-9999人
- 所在地区:吉林省 / 吉林市
- 添加时间:2011-09-19
招聘职位 |
招聘人数 |
工作地区 |
学历要求 |
刷新日期 |
截至日期 |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
|
3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博士 |
2011-10-07 |
2011-12-03 |
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前身是长春电机高 级职业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前电力工业部、能源部),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坐落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著名旅游城市--吉林省吉林市,占地面积799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74254平方米,固定资产92230.42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额1.3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86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313人,本、专科生15580人;另有函授学生8273人,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520人。馆藏图书120万册,中外文期刊3080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突出“一实两创”(实践 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家电力工业特别是东北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学科实力强,专业特色鲜明。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998年获得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有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从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8个省重点学科,其中,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
学校现有18个院系,38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有专科专业5个。拥有5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16人,其中教师810人。有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135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 级实验师等)366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9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有13个研究所,10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所1个。学校“输变电运行实验中心”是国内高校唯一拥有真实66/220KV变电站的学生实验中心。有11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
学校教学成果显著。近五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54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优秀课程。学校学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39项。服装与表演专业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多次摘取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模特大赛最高奖。校龙舟队屡获国际、国内龙舟大赛金奖。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97项,横向科研项目951项,科研经费总额36988.3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397.66万元;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329篇,809篇被国际著名科技检索文献SCI、EI、ISTP收录。学校先后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联系方式